首页

APP 下载 六只脚
绿野户外网 首页 游记攻略 华东 查看内容

步入万涧村 找寻见证黄梅戏文化的古戏楼

2011-5-5 17:16| 发布者: 斥候| 查看: 1523| 评论: 0|来自: 绿野户外

摘要: 天柱山西北面的龙潭乡万涧村,群山环绕,苍松翠竹,溪流飞瀑,相映成趣,环境幽雅。该村杨氏宗祠内,有座古朴典雅的古戏楼,人们称之为“万涧古戏楼”。它好似镶嵌在天柱山峰岭幽谷间的璀璨明珠。 ...

古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初年。道光十九年(公元1839年)、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两次重修。今台上除部分木雕及画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外,整个戏台尚好。是潜山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,现仍以常接待文艺团体演出。

  

据记载:杨氏自宋绍定元年江西鄱阳湖迁至潜山,元朝至正三年迁至万涧,繁衍子孙。明朝末年,人丁众多,房派纷繁,各姓氏纷纷建祠祭祖。杨氏家训家规各有十条,家训即忠朝廷,孝父母,和兄弟,敬长上,睦宗族,惠邻里,信朋友,恤孤寡,慎婚姻,教弟子。杨姓的家规以毋字开头,分别是毋废正业,毋好骄矜,毋尚奢华,毋喜争讼,毋狎小人,毋缺祭祀,毋暴亲棺,毋葬祖坟,毋信浮屠,毋溺子女。二十条家训家规,互为表里,相辅相成,训导着子孙,引领着后人。或许正是这些家训家规的引导和约束,几百年来,杨姓树立了良好的门风,杨姓后人修身敬业积极向上,颇为当地人称道。恢复高考制度以来,仅潜山杨姓学子考取大学的有900多人,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有近百人,还有不少人成了海外学者。

 

戏楼系杨氏宗祠的一部分。杨氏宗祠为三厅两厢,总面积为6千平方米。进入杨氏宗祠,其中厅建筑气派宏伟,有6根粗大的圆木立柱,直立屋顶,中厅两边是厢房,厢房分上下两层,供有身份之人和官家内眷看戏品茶,也为杨氏长老们议事场所。中厅布置了大量牌匾、对联、家规家训格言等,彰显了杨氏家族的文化底蕴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上方的“四知堂”牌匾,三个镀金大字熠熠生辉。

  

古戏楼位于前厅,离地面2.8。中为正台,左右为副台。正台宽5.5,台深6,空间高约为3,台口有雕花栏杆,面积33平方米。正台侧正中有两扇雕花木门,木门两侧各有一圆形洞门,分别供出场和下场用。两边的副台各40平方米,可供乐队伴奏、演员化妆、更衣等用。楼下正中为大门通道,两边有厢房,可供艺人住宿。戏楼面朝大厅,台前为天井,两侧建有看楼可容纳观众800余人。      

 

戏楼属亭阁式全木结构,飞檐翘角,古朴典雅。台顶木制藻井,绘以花纹。台前楹柱、横梁、枋板、栏杆、天花、后台木门上均有彩绘雕该。图案有鲤鱼、龙凤、花鸟、禽兽等,栩栩如生。       

 

戏楼曾经是该地唯一的娱乐场所,自始建竣工起,曾接待过徽调、高腔、弹腔、京剧、黄梅戏等班社和文艺表演团体演出。道光九年(公元1829年)、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重修杨氏宗谱时以及每年民间重大节日,曾请安庆等地名班唱大戏,据传程长庚家班“四箴堂”班在程祥桂的带领下曾到此演出过。现戏楼枋板上墨迹犹存。一些班社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姓名依稀可辨。      

 

该楼是众所周知的徽班故里、黄梅戏之乡——潜山县历史文化的见证。1990年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安徽电视台、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多次来此拍摄专题片。


酷毙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漂亮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