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APP 下载 六只脚
绿野户外网 首页 游记攻略 西南 查看内容

郎德上寨 向世人揭开厚重的苗族文化

2011-5-27 09:52| 发布者: 斥候| 查看: 1249| 评论: 0|来自: 人民网

摘要: 郎德上寨座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,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,距雷山县城17公里。郎德上寨依山傍水,背南面北,四面群山环抱,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,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,悦耳动听的苗 ...

 
  车行至峰回路转处,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。
 
  百十户人家,倚山而居。青一色的吊脚木楼,灰色的瓦,灰色的房。村寨旁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,河流绕村而过,河上一座新修的风雨桥,桥两端便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了,寨子里显得格外静寂。游客们用好奇的目光和镜头打量着这个藏在大山褶皱里的村庄,村民们早就习以为常,任由你好奇去,任由你拍照去。

  这是郎德上寨给我的第一印象。来郎德上寨之前,我从网上查阅得知:“郎德上寨”是苗语“能兑昂纠”的意译。“能兑”即欧兑河下游之意,“昂纠”即上寨,整个意思为欧兑河下游的上寨。像郎德上寨这样,村寨以河流命名,河流以村寨为名,寨河同名的自然民族村落,在全国是很少见的。
 
  当阳光如金子般慢慢铺展开来的时候,我们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巷,进入了苗寨中央。这是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村庄,被岁月打磨得黝黑发亮的卵石、芦笙场、木楼、窗棂乃至屋上的每一片瓦,仿佛都能诉说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。突然,寨头的喇叭响了,说的是苗语,我们一句也听不懂。一位苗族阿妈告诉我们,广播说下午寨子里要有客人从远方来,叫在寨子周围打谷子的村民下午5时表演民族歌舞迎接客人进寨。听说下午5时还有民族歌舞表演,很多游客都不愿离开。
 
  下午5时,寨门几声鞭炮响过后,12张桌子拾级排开,苗家最隆重的“十二道拦门酒”迎客仪式开始了。每隔五步,便是一道拦门酒,直至寨门。客人每走五步便得喝一回酒,苗家女孩高高举起酒碗,总希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能一饮而尽。这时,倘是不胜酒力的客人,必然喝得酩酊大醉方能进寨。进得寨来,姑娘们早着盛装等候在芦笙堂内多时。客人刚落座,悠扬的芦笙便响起来了。首先是迎宾曲,然后是敬酒歌、芦笙舞、苗族飞歌、锦鸡舞。苗族姑娘们一唱一和、一颦一顾、举手投足间,如行云流水、夜莺飞歌,仿佛一切原本来自天外。
 
  正沉醉间,铿锵有力的木鼓声蓦地在客人们身后响起来了,“咚咚——嚓嚓——咚咚——嚓嚓嚓”。人们回过神来循声望去,一着黑布苗衣长者,正在身后厅堂里敲着那面百年木鼓。姑娘小伙们旋即又集拢在芦笙堂里,伴着鼓点声,舞起来了,转起来了,跳起来了,那股来自远古的原始力量,在此刻仿佛被突然唤醒,粗犷、豪迈,伴着高亢的“欧——吼”声,如黄河崩浪,似急雨过川。那场面,决不逊色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,这就是被世人誉为“东方迪斯科”的苗族反排木鼓舞。
 
  夜幕缓缓地降了下来,姑娘小伙们主动走到场边,邀请客人,手拉手走向芦笙场中一起唱、一起跳。一圈、两圈、三圈……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圆圈也越来越大。走在最前面的是寨老(本地称鼓藏头),其次是后生、姑娘、孩童。这个时候,在场的客人无论牵着谁的手,主人都不会介意,与客同乐,是苗家人对客人的最大尊敬。
 
  入夜,我们摸索着走出了苗寨,尽管心里仍有太多的不舍。回来的路上,车灯照亮了路边一块高约2米的椭圆巨石,上面写着“郎德上寨——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”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唯一自然村落,郎德上寨厚重的民族文化正向世人慢慢揭开。

酷毙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漂亮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