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APP 下载 六只脚
绿野户外网 首页 游记攻略 华北 查看内容

循着古道登百花山 感觉与古人同行的乐趣

2011-6-28 16:59| 发布者: 斥候| 查看: 6890| 评论: 0|原作者: 陀螺|来自: 网络

摘要: 京西百花山以山顶遍开野花得名,海拔1991米,为北京第三高峰。明清时期,百花山已是京都名山。每年一度的庙会和赏花季节,引得众多香客、游人纷至沓来、络绎不绝,因有此需要,历代陆续修筑了数条通往百花山的上山步 ...
       京西百花山以山顶遍开野花得名,海拔1991米,为北京第三高峰。明清时期,百花山已是京都名山。每年一度的庙会和赏花季节,引得众多香客、游人纷至沓来、络绎不绝,因有此需要,历代陆续修筑了数条通往百花山的上山步道。其中,从京城往来最为便捷、史书上多有记述的是从玄女庙为起点的百花古道(因此道途经马栏亦称马栏道)。明清以后,特别是抗战期间,百花山一带成了八路军与日寇争夺之地。庙宇被毁、庙会停办,百花古道渐渐荒废在大山之中。几十年过去,如今周边的村民几乎无人再走古道,以致知晓的人也寥寥无几了。
 
  凭着古人的描述、村中老者的指点,我们对这条藏于大山深处的百花古道作了实地踏勘。让人惊喜的是,它居然基本完好。除了一些路段被现代人开矿筑路所毁,被柴草、树叶、碎石所覆盖,其余路段还算清晰、尚可通行。且古人记述的沿途人文、自然景观多少还能寻觅到。
 


  百花古道起点之辨:斋堂还是沿河口
 
  刚一上路,就遇难题:百花古道的起点究竟是在斋堂还是沿河口。古书上说:“抵沿河口、玄女庙,是百花山足也。”([明]《帝京景物略》)沿河口是金代就有的村子,原称三岔村,后因明代在此修筑沿河城更名为沿河口。让人不解的是,古人从京城出发,大多经门头口、王平口、大寒岭一路走来,本应从斋堂南进马栏再上百花山最为顺畅,为何非要绕道斋堂以北40里的沿河口呢?况且沿河口周边的山与百花山非属一脉,怎么看也算不上“百花山足”呀。让我们破解谜团的是这段古文中的“玄女庙”。玄女又称元女,古代传说中的女神,俗称九天娘娘,在道家则尊为天仙。由此可知,玄女庙与娘娘庙、天仙庙同为一类。据查找,斋堂现存有天仙庙的遗址,而且其址所在与古书描述的玄女庙(元女庙)的方位一致。“相近有守御城,出小西门元女庙在焉”([明]《长安可游记》)。据清《日下旧闻考》考证,“守御城旧址在斋堂村旁”。斋堂守御城(亦称守备城)现已无存,但村中老者都还记得,守备城的西门就在今天斋堂粮库的位置上。而天仙庙的遗址正是在粮库西侧500多米的小山上。
 
  我们好不容易(没有像样的路)爬上小山,整个山顶平台杂草丛生、碎石遍地,有几处与地面齐平的房基、墙基,还保留着赤色墙皮。所有建筑均已不存,唯有一棵300年以上的古柏孤零零地耸立在小山上,执着地守护这曾经的天仙庙。玄女庙的遗址似乎是找到了,但新的疑问又来了:既然古人要走马栏,出斋堂城西门向南过河就是了,何必要到天仙庙所在的小山爬上爬下呢?再向村民打问,方知天仙庙最早是在斋堂西门不远、即现今的斋堂中心小学那儿,后来才迁到山上的。这就对了,早先的天仙庙才是玄女庙的真正所在。至此,百花古道的起点算是找到了,确在斋堂而不是沿河口。古人中所以有沿河口一说,大概是因斋堂沿河而建又是关口固自名之。找到了百花古道的起点,我们就可以上路了。
 

图:斋堂中心小学:玄女庙原址――百花古道起点
 
  百花古道走向之辨:向南还是向西
 
  “出沿河守御城西门,渡石涧,进马阑山,曲折上坂,┅┅至法幢庵,又五里至马阑村,┅┅再上┅┅,乃妙庵也。”([明]《长安可游记》)当年去马栏的古道早已难觅踪迹,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平缓的柏油路,清水河上架起了水泥桥再也不用“渡石涧”了。沿公路而上5公里就到马栏村,一路上走走停停、细细观察也没找到任何法幢庵的踪影,尤其是那刻有经文的石柱。倒是后来从村中老者那里得知,这条路上曾有叫塔湾和庵子的地方,庵子有可能就是当年法幢庵的所在地。走进马栏,竟见一段保存完好的石板路,按村里人的说法,这就是当年的古道。村中尚存的龙王观音禅寺原有三进殿堂,现仅存正殿,而古人当年所见到的“三大士阁”该是其中一进。几棵上百年的古槐依然枝叶茂盛,只是不见当年的“一松高十余丈”。走出村子,古道又没了踪影。一条从马栏村到马栏林场的公路把古道填埋、截断,而现存古道的入口就在公路一旁。为找入口我们三上三下就是遍寻不到。最终领我们找到古道入口的竟是一位只有一条好腿(另一条腿因工伤致残安的是假肢)的于大爷。他硬是带我们沿古道上上下下走了一段,让我们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。
 
  古道入口毫不起眼,若非有人指点,绝难看出。拨开密实的枝叶,绕过脚下的石块,我们终于走上了朝思暮想的百花古道。尽管多年无人清理,走得是磕磕绊绊,时不时还要低头弯腰,但从原有坚实的路基、平缓而宽敞的路面还是看得出此道不同一般。要知道,当年是按照“可容骑”的标准修筑的。古时京城人士去百花山多为骑马,山道缓而阔方可通达。一上山梁,因有几条小路汇合,古道变得清晰,不再被柴草、碎石覆盖,走起来好不顺畅。一直到妙庵之前,我们再没有为找路、辨路犯难。
 
  从马栏到妙庵,古道穿行于山峦层叠、沟壑密布的山麓上。看得出,古道的修筑者充分利用了山势地貌,把路修在最合适的山梁上。只在山体表面作修整,少有大的开凿。古道时而在陡坡上盘旋、时而在崖畔横切、时而在山湾中环绕,总的方向指向西南。一路上都在爬升,但路修得平缓,不觉多累。经过一段有几十个弯的盘道,其迂回之大、盘旋之密,很是少见。行走其上的感觉完全与古人感受的一样:“折旋其径,左右周转百步,当直上十步以登。”([明]《帝京景物略》)大概是由于这段盘道太曲折了,如今采药的、砍柴的、护林的都有意避开不走,从盘道一侧硬是踩出一条直道来。走直道倒是近多了,只是欣赏不到古人的作品了。我们差不多总是在密林中行进,几乎见不到直射的阳光。古道沿途的环境似乎也与古时一样:“树阴云影,荫盖密稠,不至曝酷。”([明]《长安可游记》)不过,所经大片松林并非自古有之,那是马栏林场几代人植树造林的成果。多亏良好的植被,马栏道才抵御住数百年风雨的冲刷得以保存。当我们走出最后一片松林,踏上高山草甸时,妙庵所在的山脊已横在眼前。四处寻找,不见“篱径”,不见“石垣”,只见一大片石堆和几处残存的房基。听山下村里老人讲,妙庵当年可有好大的院落。抗战期间,日本鬼子为遏制京西八路军的活动,拆毁妙庵,修了炮楼。我们看到的正是炮楼废墟,它的下面才是妙庵遗址。
 
  妙庵不存,但妙庵的地名在周边十几个村子依然叫响,只是他们把妙庵所在地叫庙鞍,把妙庵所在的整条山脊叫庙鞍梁。妙庵的海拔高度是1100多米,我们从马栏出发已上升了500多米,一座香山的高度。再往前走却遇难题。一上妙庵,道分两岔:一路向南翻过山脊,通向金鸡台村;一路沿山脊向西延伸。古道究竟是向南还是向西。按《门头沟文物志》的说法,古人所述百花山之道就是经马栏过妙庵再下金鸡台、走史家营上百花山的,并称此道为百花山古道的南线。然而如此走法费时费力(若从大寒岭算起,走的是一条大大的S型弯路)不说,也与古人自己的记述不符。古人说的明白:“自妙庵从岭西折。”妙庵所在山脊向西偏南方向延伸,尽头处的高峰就是百花山。如果直接从山脊修条路上百花山那肯定是捷径。让人难以想象的是,我们的先人就是在这延绵几十里、峰峰相连的妙庵岭上开通了这条捷径。有古诗为证:“崎岖妙庵岭,陟降三十里,千岩万壑中,细路一线取。”(转自《百花山志》)
 

图:曾经的三大士阁
 

图:古道
 

图:妙庵遗址
 
123下一页
6

酷毙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漂亮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6 人)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