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APP 下载 六只脚
绿野户外网 首页 游记攻略 查看内容

在间谍博物馆体验中国

2005-3-1 14:33| 发布者: 绿野2| 查看: 1560| 评论: 0

  经过4次搜身,3次脱鞋,换了两个航班,我这才抵达处于“桔黄色”(意即“面临相当大恐怖袭击危险”)警报之下的华盛顿。我在第九大街一家酒店住下,从窗户望出去,左面就是戒备森严的美国联邦调查局(FBI)大楼,似乎看不见什么进出的人。而FBI斜对面的一幢暗红色的建筑外面却显得熙熙攘攘,排队的人群形成了长蛇大阵。仔细一看,原来这些人是在等着参观“国际间谍博物馆”。由于时差错乱,反正也睡不着觉,再加上如今国际斗争这么复杂,何不也去看看间谍博物馆呢?
  
  当我挂着照相机,排到等待参观的队伍中以后,马上感到自己犯了一个错。倒不是因为这队伍可能要排上一个小时才能进去,而是我发现在这么多参观者中,我是惟一的黄种人,而且,其他前来参观的美国人要么是夫妻或情侣,要么是扶老携幼的,几乎没有像我这样的独行侠。第六感官告诉我,在其他人的眼里,我其实就是一个间谍嫌疑人。
  
  迈进展览厅就好像走进了间谍世界。墙壁上花花绿绿的满是英文字母,字母中间隐藏着一只只眼睛,盯得人浑身不自在。一位挎着手枪的黑人胖警官,用夸张的语气欢迎参观者,告诉大家说,间谍是世界上第二最古老的职业,而华盛顿则是世界间谍之都,因为这里的间谍数目超过地球上其他任何城市。像是为了印证这个说法,他还指着展厅中央的一个立柱上贴着的字条说:“间谍都是以伪装的身份出现,大家看,这是一些间谍进入美国的时候使用的假身份。”
  
  我走近一看,在众多假想间谍之中,最先映入眼帘的,竟是这样一位“中国人”。
  
  也难怪美国人一说起间谍就会想起中国人。在间谍展览馆的陈设中,有一个中国古代竹简,上面刻的是《孙子兵法》。这件展品的英文说明是这样写的:《孙子兵法》是世界上最早的间谍教科书,因为这本2500年前的书里说了这样两句话:“No matter is more secret than espionage”(没有比间谍更机密的事情了),还有“There is nowhere you cannot put spies in good use”(没有哪个地方你用不着间谍)。我想来想去,大概应该是《孙子兵法》的“用间第十三”里面的“事莫密于间”和“无所不用间也”这两句话吧。
  
  虽然说中国人最早教授间谍术,但是整个间谍展览馆的7个展厅,从美国内战、两次世界大战、冷战前后一直到9・11恐怖袭击,大大小小的间谍案例有数百件之多,涉案的有德国人、俄罗斯人、日本人,还有更多的是美国人,但就是摆不出一件像样的“中国间谍”案,惟一能够给参观者以某种暗示的,是展厅背景画面上若隐若现的中国旗帜,还有“忍者”背后似是而非的汉字。特别耐人寻味的是,前一阶段在美国主流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“李文和间谍案”,居然在整个展览中没有一点痕迹,这说明美国人实际上已经承认那其实是一起错案。
  
  我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出间谍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,却没想到走进了与博物馆相连的一家间谍商店。别看只有百余平米的店面,这里有关于间谍的书籍、工具和玩具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。让我感到意外的是,在展厅实例中没有多少位置的中国,居然在这个间谍商店里的书摊上占了颇为显赫的位置。不用翻看内容,就看看这些书的题目就已经说明问题了:The China Threat: How the Peo ple's Republic Targets America(中国威胁:人民共和国是如何瞄准美国)、Red Dragon Rising: Communist China's Military Threat to America(红色巨龙的崛起:共产党中国对美国的军事威胁)。难得来这里一趟,我还是想在这里买点什么东西留念,转了半天,最后花了一块美金买了一个间谍博物馆的红色纪念章。纪念章上有一个大拇指的手印,旁边还用黑体字写有这样一句话:“I was never here―――International Spy Museum”(我从来没有来过这里―――国际间谍博物馆)―――这当然是美式幽默,手印都留下了,还自称没有来过间谍博物馆。
  
  但是,对我这个中国人来说,最大的幽默是在这纪念章的背面。因为这一面还印有这样一行小字:Made in China(中国制造)。

酷毙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漂亮
返回顶部